首页 > 最新动态 > 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 | ?黑龙江建龙:基于核心指标(提升系统钒收得率的应用)为主线的精细化管理创新
最新动态
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 | ?黑龙江建龙:基于核心指标(提升系统钒收得率的应用)为主线的精细化管理创新
2024-12-1737

一、项目背景

钒被称为“工业味精”,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在钢铁、有色、石油化工、医药、新型储能等领域都具有重要功能价值。

黑龙江建龙是东北区域唯一一家具有从钒钛磁铁矿开采、钒钛磁铁矿造块、钒钛磁铁矿冶炼、铁水提钒及钒产品深加工能力的完整冶金钒产业链企业。在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及积累,2021年公司整体系统钒收得率达到66.01%,但与国内先进企业对比仍有一定差距,钒资源利用未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依托“系统钒收得率”核心指标提升,开展精细化管理创新研究是实现钒资源高效利用的必由之路。

系统钒收得率指标由炼铁、炼钢、钒业三个主工序钒收得率组成,为了进一步提升系统钒收率,钒产业发展需要更加规范和精细的管理予以保障,原有管理模式不足以支撑钒产业链的长期发展布局,存在管理上的问题:

1、铁前过程管理侧重钢铁板块,忽视钒钛板块

公司冶炼及配矿以钢铁板块为重点,钒系统一直作为附属板块存在,缺少独立的管理模式和配矿模型。随着钒冶炼过程的逐渐完善,为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控,提高钒收得率,准确的体现钒钛冶炼过程中金属钒的价值,单独统计钒回收部分的效益,迫切需要开发一套适合钒钛冶炼回收相配套的生产管理系统。   

2、资源受限、技术进入瓶颈亟待需寻找新的突破口

本地一般为普粉,含钒铁粉资源开采少,为满足铁水钒含量提升需求,就要将目光放在更远的资源上。但外部资源种类繁多,部分含钒资源生产造块成矿性差,导致高炉操作难度大,亟待提升冶炼系统对钒钛铁粉持续高比例配入的适应能力。

3、各工序指标无法支撑核心指标,缺少多工序协同

钒收得率提升不仅需要解决各工序瓶颈问题,也需要妥善处理工序间衔接事宜,以实现上下工序的耦合。各工序钒收得率提升是系统钒提升的基础,但在各工序钒收得率提升过程中,单工序追求各自指标提升未与核心指标挂钩,忽视上下工序协同,从而影响下道工序生产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需要从系统钒整体出发,协调推动各工序钒收得率的提升,确保各工序指标统一管理,实现整体指标的提升。

4、固废管理难度大,尾渣回收技术受限,钒流失严重

秉持绿色生产观念,公司对生产过程产生的含钒尾渣,进行统一回收外销处理,但其投入的库存、运输成本过高,且部分含钒固废中五氧化二钒含量达到1%以上,远高于钒钛磁铁粉钒所占比例(钒钛磁铁粉一般为0.50%左右),如果尾渣低价处理销售给第三方,会造成极大的钒流失。同时尾渣长时间堆积,可能造成雨水浸泡导致重金属渗入地下,易造成环境污染。

本项目进行管理方法研究,开发以核心指标为主线的精细化管理创新,通过优化配矿管理、炼钢模块化管理、钒渣储存管理、固废利用管理、冶炼全过程管理、工序间的管理融合、最小单元化管理等体系的集成,最终实现系统钒收得率提升。   

二、主要内容

以精细化管理理念为基础,对钒钛磁铁矿冶炼及提钒工序的工艺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归纳总结影响钒收得率的“核心指标”,并将指标的管理责任和目标逐层分解,建立以提升系统钒收得率为主旨的精细化管理体系,2022年系统钒收得率完成66.84%,2023年系统钒收得率达到68.59%,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流程图:

对核心指标“系统钒收得率68.5%”进行逐级分解,细化指标管理责任,示意图如下:

通过搭建围绕“系统钒收得率提升”的管理体系,明确各工序的分工,实现工序内和工序间的联动与平衡,通过技术创新、数智化平台等,向最终目标发起冲击,具体内容如下:

1、充分利用“供-研-产”运行体系,实现管理一体化

(1)整合国内外钒钛资源:以外矿替代辽宁承德区域铁粉,并实现铁前原料采购端与使用端有机联动;

(2)加强原料生产质量管控,优化配料结构:联合中南大学开发智能配矿平台,解决造矿问题;

(3)优化生产模式:采用智能化系统生产高钒烧结矿、球团矿,入炉钒负荷达到4Kg/t铁以上;

(4)建立市场倒逼机制:以质量、成本为首要目标,公司领导亲自挂帅,细化职责分工。采购部门紧盯原料市场价格变化,生产部门及时调整配料结构并对成本控制进行分析、考评。

2、铁前创新技经指标分解,以技术驱动生产

以钒收得率92%为目标,指标、措施责任分层级落实管理,实现技术与管理相结合。

(1)与东北大学搭建铁前技术创新平台,解决渣系问题,实现高炉炉料的质量有效适配、成本最优;   

(2)在生产过程中,大比例使用球团、大富氧、高顶压等,调整送风制度,优化布料模式,控制适宜的渣铁热量,结合炉缸多维侵蚀监测智能系统,保持炉缸活跃,利用系数稳定4.0以上;

(3)在高炉原料及冶炼过程预测中,对未达到目标的指标,由工程师进行原因分析、落实整改措施,运用PDCA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实现“烧-铁”联动,使铁水含钒由0.30%提高至0.37%,炼铁工序钒收得率提升至92%,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3、开发集成化、模块化钒冶炼控制模型,打造数智化调度管理系统

以钒收得率83%为目标,层层分解,明确责任标准,实现炼钢工序钒收得率提升。

(1)炼钢工序减少钒流失,融合技术攻关及生产组织管理创新,开发集成化、模块化钒冶炼控制模型,优化供氧、底吹、挡渣及捞渣等生产管理流程,使钒氧化率达到94%以上(半钢残钒降低至0.018%),捞渣率达到80%以上;

(2)结合提钒冶炼及半钢冶炼工序衔接特点,优化调度组织管理,形成数智化调度系统,实现提钒及半钢冶炼深度融合,提钒比达到99.50%;

(3)通过提钒控制模型的实施及数智化调度系统运用,炼钢钒收得率达到84%。   

4、优化钒渣存储管理,稳定焙烧效果,提升钒厂钒收得率

以钒收得率90%为目标,逐级分解指标,细化工艺参数管理。

(1)钒厂工序根据钒渣质量开展钒渣分类管理,优化回转窑钒渣配比,通过不同质量钒渣的混匀管理,降低入窑钒渣质量波动,开发高硅钒渣焙烧工艺,确定焙烧最优参数,焙烧转化率达到90%;

(2)研究加铵系数、沉淀PH值、时间、温度和溶液杂质等因素对钒产品质量影响,开发除杂工艺,沉钒浓度由18g/L提升至25g/L以上,提高沉钒效率。

(3)完善工艺标准,以班组为单位开展“三关键”检查,过程控制和关键设备检查,实施管理单元最小化,落实责任,钒厂钒收得率达到90%。

5、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深挖生产管理潜能,实现含钒固废循环再利用,提高提钒转炉底吹寿命。

(1)开展内循环含钒物料绿色造球及提钒转炉应用研究。发明钒厂废弃渣、氧化铁皮混合造球工艺技术(国内首创),实现了含钒固废的造块;通过物料、能量平衡开发了提钒转炉冷料配加模型,实现含钒固废的循环利用,使精钒渣品位从12%提高至13.5%以上。开发高硅低品含钒炉渣炼铁循环利用管理流程,减少钒流失。   

(2)攻关提钒转炉冶炼过程高温熔损,提高提钒转炉底吹寿命。对底吹原件结构、钒渣改质、底吹维护等技术管理进行攻关,首先对底吹结构进行优化:将底吹枪结构调整为底吹透气砖结构,增大底吹砖冷却表面积,减缓耐材的高温侵蚀,同时将底吹厚度增加50mm。同时根据炉渣特性开发溅渣护炉及钒渣改质技术,在不同硅含量区间,加入相应比例的聚渣剂,降低酸性氧化渣对炉衬的侵蚀能力,实现提钒转炉底吹寿命达到12000炉以上。

6、建立联动管理机制,实现工序间协同

建立课题攻关和周例会检讨机制、建立对标体系,实现“烧-铁联动”、“铁-钢联动”、“钢-钒联动”。工序管理机制如下:

(1)烧-铁联动:通过配矿管理和原料质量预测,实现高炉分类上仓管理,优质固废回配烧结再利用;   

(2)铁-钢联动:优化“一罐到底”管理流程;铁水智能调度送至炼钢,减少温降;炼钢低钒钢渣分级供炼铁使用;

(3)钢-钒联动:炼钢根据渣型判断品位并分类管理,钒厂对不同品位钒渣进行混匀,使精钒渣品位≥13.5%。钒厂产生的低品含钒弃渣与氧化铁皮造球,循环作为炼钢提钒冷料。

7、建立考评体系,细化分解责任

围绕着系统钒收得率指标的精细化管理,成立专项管理机构,形成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

考评体系:

建立以个人绩效+团队绩效全员全覆盖的管理评价体系,实现“责、权、利”一致性。

(1)首先梳理影响系统钒收得率的全部指标,从中选取起到关键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核心指标,并收集核心指标的“理论极限值”、“集团最优值”、“行业先进值”和“历史最好值”,确定指标短期、长期目标,开展常态化对标工作,确保指标目标的先进性。   

(2)将指标目标和管理责任细化分解,从整体指标逐渐向一级单位→作业区→班组→个人方向分解,直到指标可核算的最小单元为止。

(3)联动绩效管理,部门指标落入团队绩效,岗位指标落入个人绩效,真正实现“人人身上有指标,人人创效可计算”。

(4)增加对各层单位正向引导措施,对进步明显、效果突出的一级单位开设重点工作奖励;针对班组、作业区不同班次开展“指标竞赛”,指标突破部分予以重奖;增加基层主管人员对指标的关注度:对“小课题,小指标”引导员工开展“自主管理”活动,由员工自己组织活动小组,寻找关键点,解决问题,定期组织发表活动,颁发奖金,提高生产一线员工对分解到自身指标的关注度。

   

三、管理创新

创造了“三融合,一模式,一体化”的钒回收管理新模式,即生产、技术与管理融合,工序管理融合,体系管理融合和固废回收利用管理模式,构建一体化管理。本管理创新主要体现:

1、生产、技术与管理融合:指标明确,技术方案得当,责任到人,评价客观——达到系统钒指标提升。

2、建立联动机制,形成上下工序管理融合——实现系统的统一管理。

3、管理体系融合:推广管理单元最小化、联动团队绩效考评、人员绩效考评应用,促进指标提升——实现多元化体系管理。

4、创新含钒固废回收循环利用管理模式——减少钒流失并解决环保问题。

5、围绕“供-研-产”铁前一体化管理——实现跨部门、跨专业的协同机制。

在管理成果方面,公司设置钒收得率核心指标,并分解到各二级单位,通过“供-研-产”、“烧-铁联动”、“铁-钢联动”、“钢-钒联动”以及核算单元最小化管理考评机制的管理创新,使系统钒收得率达到68.59%;固废循环利用避免环境污染风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427万元和较大的社会效益。

(一)经济效益

以2021年钒资源投入量(12703.65吨)及系统钒回收率(66.01%)为基准进行核算   

注:1、创效计算公式:2021年钒资源投入量*(提升后年收得率-基期收得率)*五氧化二钒毛利

(二)社会价值和无形效益

1、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引入中南大学、东北大学、大连融科等科研院所,搭建钒钛磁铁矿资源回收利用及钒产业链延伸等科创平台,加强成果推广和人才队伍培养;

2、引领黑龙江钒产业发展,扩大了对外国际贸易往来,间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黑龙江钒产业规划奠定基础;

3、创新管理应用,累积实践经验,推动钒系统高效回收,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对黑龙江区域钒产业链延伸起到示范作用。

四、未来展望

按照黑龙江省发布的钒产业规划:2030年实现年产五氧化二钒5万吨。黑龙江建龙将承接起“建设双鸭山钒产品全流程产业中心”的重任,持续推行“基于核心指标为主线的精细化管理创新”的成果,努力将黑龙江地区建设成为中国钒冶炼及钒产品创新制造中心,实现世界级钒产业生产基地的愿景。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