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国发〔2024〕12号,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对“十四五”后两年的节能降碳工作进行详细部署。《行动方案》提出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工作目标,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用能设备等重点领域和行业部署了节能降碳十大行动,为今明两年的节能降碳工作指明了攻坚方向。笔者认为,《行动方案》的发布恰逢其时,特别是对正在全面推进能效提升工作的钢铁行业更为重要,将有力推动全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工作,促进行业绿色转型。
节能降碳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节能降碳,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一以贯之坚持节约优先方针,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地做好节能工作,用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收益。李强总理在今年4月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强调聚焦重点领域推进节能降碳。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初步测算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前三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全国节能降碳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全国能耗强度降低总体滞后,部分地区节能降碳形势较为严峻,与“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下降13.5%”仍有一定差距,任务艰巨。为此,国务院印发了《行动方案》,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决策部署,锚定“十四五”节能降碳的约束性目标任务,分领域及行业实施节能降碳行动,加大力度推进节能降碳攻坚工作。《行动方案》针对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提出了三大行动、六大任务,即加强钢铁产能产量调控、深入调整钢铁产品结构、推行钢焦一体化布局、支持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和加强氢冶金等低碳冶炼技术示范应用。自2013年国家提出“各地方、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以来,钢铁行业始终严禁新增钢铁产能,严格落实产能置换政策,产能调控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同时,自2021年开始,钢铁行业执行产能产量双控政策,巩固提升去产能成果。《行动方案》强化落实严禁新增钢铁产能、严防“地条钢”产能死灰复燃、2024年实施粗钢产量调控等措施,将推动钢铁行业继续做好产能产量调控工作,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2023年,我国钢材出口整体上量增价减。据海关总署数据数据,2023年我国出口钢材9026.4万吨,同比增长36.2%;出口钢材吨钢均价同比下降31.19%;出口钢铁初级产品(包括钢坯、生铁、直接还原铁、再生钢铁原料)334.9万吨,同比增长1.6倍。《行动方案》要求钢铁行业大力发展高性能特种钢,将有效促进钢铁产品结构向高端化迈进,同时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避免低端产品大量出口,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当前我国仍存在一定数量的独立焦化、烧结和热轧企业及工序,其存在能源结构相对单一并以石化能源为主、能源利用效率偏低、余热余能未充分回收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能效提升。《行动方案》提出推行钢铁、焦化、烧结一体化布局,大幅减少独立焦化、烧结和热轧企业及工序,有利于促进产业链建立联合减碳模式,充分发掘降碳潜力。据有关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电炉钢产能约2亿吨,而2023年我国电炉钢产量仅为1亿吨,占粗钢总量比重约10%。虽然近年来我国废钢资源量总体维持在2.6亿吨,但是受到废钢资源分配、原燃料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电炉钢产能始终无法完全释放。《行动方案》提出大力推进废钢循环利用,支持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将进一步推进废钢回收、拆解、加工、分类、配送一体化发展,增加废钢资源量,为电炉短流程炼钢发展提供原料保障。2021年以来,钢铁行业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工作,积极推进极致能效工程。目前,极致能效工程覆盖粗钢产能已达到4.4亿吨。《行动方案》的发布将进一步加快钢铁行业极致能效工程实施进程,有效助力全国30%以上钢铁产能在2025年达到能效标杆,并实现节能减碳目标。氢冶金是钢铁行业深度减碳的重要技术路径之一。当前中国宝武、河钢集团等重点钢铁企业积极探索氢冶金技术,建设的氢基竖炉氢冶金示范工程均已投产运营,其中河钢宣钢氢冶金示范项目年减碳比例达到70%,减碳量80万吨。中国宝武八一钢铁的富氢碳循环高炉技术,也可实现降碳30%的目标。但是,氢冶金等新技术仍面临成本高、关键技术难以突破等重大挑战。《行动方案》对于氢冶金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明确了国家政策导向,将进一步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节能降碳领域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1996年以来粗钢产量始终保持全球首位,2017年以来占全球比重一直保持50%以上。钢铁行业作为能耗和碳排放大户,“十四五”节能降碳任务十分艰巨。因此,钢铁行业严格落实三大行动,深挖行业节能降碳潜力,对支撑全国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的约束性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建议重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落实产能产量双控措施。严格执行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强化责任与监督管理,严防企业以各种名义新增钢铁产能,发现违法违规行为严肃追责问责,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企业违法违规成本。二是严控低附加值基础原材料产品出口。加快完善高技术含量产品分类,优化调整钢材产品出口政策,引导国内高附加值钢铁产品“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三是积极推行钢铁、焦化、烧结一体化布局。首先,明确规划引导,结合区域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市场需求及产能政策等要求,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布局、产能规模、技术路线等,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其次,严格能效、污染物排放等约束,严格落实国家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超低排放等政策要求,推动独立工序企业联合发展。第三,因企施策避免“一刀切”,针对独立焦化配套焦炉煤气深加工、热轧与下游制品一体化布置等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论证其科学性、合理性。四是积极支持引导电炉钢发展。首先,对全废钢电炉炼钢项目执行差别化产能置换、环保管理、碳排放管理等政策。其次,鼓励各地将达到超低排放、能效标杆的全废钢电炉移出“两高”目录。第三,尽快发布电炉短流程企业、废钢加工配送企业评价标准,分别遴选优势标杆企业,形成可推广的产业模式。五是加快推进极致能效工程。首先,企业以节能减碳降本为重要导向,积极开展能效诊断和提升,深度挖潜节能降碳潜力,应用极致能效技术,持续推动节能减碳降本。其次,企业以能效标杆创建为契机,完善碳管理机制,积极应对全国碳市场。第三,积极应用节能减污降碳技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六是积极推广应用节能降碳新技术。继续加大并协同推进钢铁行业低碳冶金技术创新,推动钢铁与氢能的产业协同、技术协作等,降低绿氢成本。同时,不断完善氢冶金相关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发挥标准支撑和引领作用,实现氢冶金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助力氢冶金工艺技术商业应用。

作者 | 吴斌
来源 |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