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2024冶金科学技术奖简介 | 重构自由生产“创新”模式、再创精密轧机“极致”精度——超重载线材减定径高自由度精密轧制技术与核心
最新动态
2024冶金科学技术奖简介 | 重构自由生产“创新”模式、再创精密轧机“极致”精度——超重载线材减定径高自由度精密轧制技术与核心
2024-09-234

一、项目背景

1、项目立项背景

线材产品应用广泛,年需求量约1.5亿吨,市场规模近万亿元。其中高端工业制品应用于各国家重点行业领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作为轴承、弹簧和紧固件等关键零件的原材料,要求其具备精确的尺寸精度及优异的机械性能。

减定径机组是线材生产线的核心,机组前通过水箱进行控温,在减径机处实现热机轧制,定径机实现尺寸精度的精确控制,机组后通过水冷及风冷提高产品性能。因此,减定径机组是高品质工业线材产线的关键技术装备,由于工艺设计难度大、设备结构复杂,该技术长期被国外先进企业垄断。

在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背景下,用户对产品品质、小批量定制、尺寸精度及运行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进口减定径技术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愈发明显。如:

  • 孔型系统未实现全单一化,换辊频繁,大大限制了轧机作业率的提高;

  • 尺寸波动,需后续冷拔工艺提高精度,增加工序成本;

  • 低温控轧,轧机故障率高;

  • 头尾超差,成材率低。

因此,亟需开发生产效率高、产品精度高、承载能力大的新型减定径工艺技术及核心装备,满足钢企对生产转型的需求,提高钢铁工业整体技术水平。

2、项目技术难题

  • 提高生产灵活性、解决换辊频繁的难题,所需自由轧制的变形分配制度复杂,孔型开发困难;

  • 孔型共用性提高所需的自由变形,与产品精度的精确控制,二者兼顾难度极大;

  • 低温轧制过程中,轧制负荷大,需增强轧机的抗冲击能力,提高轧机承载力与辊径比困难;

  • 减少头尾超差,需将高速轧制时的咬钢速降及轧件张力控制在稳定状态,电控技术复杂。

3、项目研发思路及技术路线

项目团队制定了“基础理论研究+关键装备和技术开发+生产应用推广”相结合的总体思路,从工艺研究、装备研制和电气控制三个方面,系统的研发超重载、自由减径、精密定径的新型线材减定径工艺技术、装备和控制系统,满足高灵活性、高产品精度、高承载力及高成材率的需求。

二、项目的技术创新点

1、项目创新点1:创新开发了“自由减径+精密定径”的减定径工艺模式及技术。开发出“1+1+2”减定径工艺模式及孔型单一化的高自由度精密轧制技术,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

关键技术1:现有减定径技术通过“集中传动+繁锁的机械速比”实现全部规格的轧制,机架间延伸无法自由调整,机组前延伸大。本项目在行业内首次开发出“1+1+2”减定径工艺模式,将减径机由集中传动转变为单独传动,实现了高自由度的变形分配,基于CAE多场耦合轧制仿真技术,揭示了定径机间距与轧件直径关系的精密轧制规律,保证产品尺寸的高精度。本技术调整自由度高,精度控制好;同时,显著降低了机械速比及传动系统的复杂程度,节约了投资。

关键技术2:现有高线的孔型系统,孔型系列多、辊环多;规格更换时,停机时间长。本项目基于模块化轧制理念,通过多点的高自由度调整,重建高速区轧制变形分配机制,开发了全规格共用的单一孔型系统,实现了机架孔型单一化的高效轧制,降低了备辊数量及换辊次数,提升了轧机作业率。

2、项目创新点2:自主研发了“高承载减径 +小间距定径”的减定径机装备,实现了低温控轧和极小定径间距轧制,为高品质精密轧制提供了可靠的装备保障。

关键技术1:低温控轧时,减径机需要承受更高的冲击负荷及更大的轧制力。现有减径机承载能力不足,事故率高。本项目通过减径机原理研究并结合弹流润滑理论,发现了影响轧机承载力的关键因素,独创设计了整体式油膜轴承、高刚度偏心套及自适应轧辊轴系统,开发出超重载减径机装备。新型减径机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750℃的轧制温度,有效提升了控轧水平。

关键技术2:现有定径机的机械结构,难以满足精密轧制小间距的要求。本项目通过创新设计轧机齿轮传动系统及辊系结构,研制出间距最小的定径机,稳定运行速度大于115m/s,为高速精密轧制提供了装备保障。

3、项目创新点3:开发了一整套“1+1+2”减定径轧制电气控制技术,有效提高了轧制稳定性,减少了轧件头尾不合格长度。

关键技术1:高自由度的“1+1+2”减定径工艺模式,设备惯量低、冲击负荷大,传统的电气传动和自动化系统响应慢,轧件动态堆拉大,影响了产品精度。本项目首创了高精度的机电预控和虚拟活套模型,研发出负荷观测器和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创新性地把转矩预控与转速预控相结合,开发出高刚度的轧制控制系统。实现了咬钢速降恢复小于0.1%S,稳态调速误差小于设定速度的0.1%,有效提升了减定径机组的电气控制水平,保证了轧制稳定性。

关键技术2:轧件尾部脱离精轧后,失去张力,导致尾部超差,生产调整难度大、效率低。本项目建立了“传动+自动化”双环张力模型,开发出自适应张力重建控制系统,在精轧抛钢40ms内,完成减定径机轧制的张力重建。本技术使产品通条不合格长度显著降低,提高了产品成材率。

三、推广应用和经济社会效益

本技术共形成专利33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发表论文5篇。经科技成果评价,本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1+1+2”的自由减径+精密定径工艺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2年,昆钢首次应用了本项目的研发成果。自投产以来,生产线各项性能指标表现优异。生产线可实现115m/s稳定轧制及产品高精度轧制,头尾不合格长度可控制在3圈以内,同时,减定径机组可以为750℃低温轧制提供可靠的装备保障。本项目成果不仅为昆钢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为其高品质升级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线材10机架精轧机的高速区正面临着升级与转型需求,市场对国产减定径技术高度期待,该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本项目技术,实现了线材生产线的高品质、高效率与低成本运行,为用户开启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增长新篇章。本项目成功攻克了减定径技术及其装备领域的核心瓶颈,不仅突破了从“零”到“一”的飞跃,实现了技术上的创新升级,更在全球线材生产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凭借在产品质量、高效、低成本方面的优异表现,为高速线材行业的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本技术成果已经走出国门,为“一带一路”及“中国制造”走向海外做出了贡献。此外,本项目所生产的产品为下游用户提供了高品质原材料保障,提升了产品品牌的市场认可度,创造了深远的社会效益与品牌价值。






供稿 |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