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系统部署了 14个重大领域的改革任务。笔者主要围绕《决定》中提出的有关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举措,并结合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探讨未来不断拓展钢铁行业国际合作领域、丰富国际合作内涵的途径和方法。
构建与世界市场结合的钢贸体系
《决定》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着力点。钢铁企业积极用智能化、数字化赋能,研究判断钢铁产品内需结构变化及其趋势,有力推进产品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自主产品供给率持续升高,除个别品种外,国民经济发展所需钢材实现自给自足。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累计出口钢材5340.0万吨,同比增长24.0%。在出口钢材产品结构中,热轧板卷类产品出口占比大幅提高。我国钢材出口总量处于高位,与之伴随而来的是贸易摩擦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47起国外对我国钢铁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或裁决。
一方面,出口钢材多数“以价换量”短期看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弥补了国内钢材需求下滑带来的部分缺口,对企业保生存、稳定国民经济起到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下,部分钢材进口国对我国出口钢材征收高比例税额、碳排放调节税并进行反倾销调查等,同时,我国也难以实质性推进各项涉及钢铁产品、环境、低碳等标准的国际间双边和多边互认,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当下,贸易高墙和壁垒使得我国钢铁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步履维艰。
在这种钢铁国际贸易环境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冶金行业分会等也在不断提升经贸摩擦应对水平,跟踪研究判断有关国家对我国出口钢材产品的产业安全影响,尽力保护我国钢铁企业的海外利益。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构建以我国钢铁贸易市场为主、与世界市场紧密结合的制度与体系,聚焦钢铁领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钢铁行业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冶金行业分会等行业组织的平台作用,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中国国际冶金工业展览会等为窗口,有效开展钢铁产品、冶金装备、技术服务等国际贸易,为国内外钢铁企业、钢材市场的互通互联互用,构筑互利互信共赢的供应链体系。
提升海外铁素资源供给保障能力
《决定》提出:“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钢协于 2022年推出“铁资源开发计划”:到2025年,国内矿产量、废钢消耗量和海外权益矿产量分别较2020年增加1亿吨、0.7亿吨和1亿吨,分别达到3.7亿吨、3亿吨和2.2亿吨。
2022年7月份,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中央企业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以中国宝武为代表的企业积极践行“铁资源开发计划”,在澳大利亚、利比里亚、几内亚布局铁矿石资源开发。中资企业大范围布局东南亚、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等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储备红土镍矿、铜矿、铬矿、锂矿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再生钢铁原料》标准正在修订中,为国内废钢标准与国际标准衔接、促进废钢铁资源回收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在提升海外铁素资源供给保障能力方面,我们要增加通过中国矿产对外集采进口铁矿石的总量,提升议价和定价的话语权,创新铁矿石定价机制;在已有海外铁矿石交易平台上,提高离岸人民币结算比重;建设和投用东部沿海地区铁矿石混匀料场,发展数字贸易,扩大跨境铁矿石电商交易平台的覆盖范围;筹划在合适的地区建立我国海外铁矿镍铁资源、废钢铁回收配置枢纽以及钢材产品集散和分拨中心;依托海外绿色矿山建设,布局商品球团矿和直接还原铁生产基地,探索建立绿色钢铁产品交易中心;鼓励国内咨询服务机构提供“一站式”国际化服务,为中资企业海外大宗商品贸易和海外钢铁基地投资建设保驾护航。
加速推进国际钢铁产能项目建设
《决定》提出:“完善促进和保障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近年来,海外主流铁矿石巨头、跨国钢铁公司、下游用钢企业等,通过设立研发中心、合资建厂等多种方式,在绿色化,智能化等领域加大投资和合作力度。我国多个海外投资的钢铁国际产能合作项目相继投产。
在“引进来”方面,2023年,河钢浦项汽车钢板合资项目竣工投产,湛江钢铁氢基竖炉投用;2024年,中南大学与淡水河谷共建的低碳与氢冶金联合实验室正式启用,多家企业引进的低碳、智能、废钢预热连续加料电炉,以及普锐特、西马克等公司供应的先进连铸、轧钢产线等投入使用。
在“走出去”方面,今年初以来,青山集团在津巴布韦投资建设的鼎森钢铁厂高炉顺利出铁,菲律宾攀华钢铁项目、新兴铸管埃及年产25万吨铸管项目等正加速推进,国际钢铁产能合作项目方兴未艾。
在吸引钢铁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外资方面,我们要加大高端化产品研发、智能化数字化场景改造、绿色化低碳化转型、“AI+”赋能等领域的合作力度,深化国际间科技人才、企业间的交往,联合攻关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推动预期成果共享,增加国际间高端科技会议、论坛的举办频次,加强对新开发技术、新研制产品、新研发装备等成果的宣传。
在对外钢铁项目投资方面,民营企业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于自身所经营的海外企业属地化也有了实战经验,为后续国际化产业做大做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将这些海外发展成果集合成海外钢铁项目名录,为钢铁行业下游制造商定向“出海”提供指引。国有企业也要积极借鉴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项目建设和运营经验,改变国有资本国际钢铁产能合作较慢的格局。鼓励银行、券商、投行、咨询机构等积极梳理海外地区钢铁重点项目推介名单,为“出海”投资提供帮助。
讲好中国钢铁对外交流合作故事
《决定》提出:“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深入推进钢铁行业国际化发展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客观要求。2024年4月29日,习近平主席复信河钢集团斯梅戴雷沃钢厂塞尔维亚籍职工,勉励他们为中塞友谊做出新贡献,并强调斯梅戴雷沃钢厂的良好发展,是中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也是两国互利合作的成功典范。
在东南亚地区,中国钢铁企业坚持互利共赢的经营理念围,绕红土镍矿资源开发,贯通延伸钢铁产业链,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为东南亚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国际钢铁产能项目建成投产,往往是几代人筚路蓝缕的成果。一些凝聚了集体智慧的成功项目,值得认真复盘,并总结成典型案例编辑出版,向参与国际钢铁产能项目合作的各方企业积极宣传,打造中国钢铁产业名片。在钢铁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为推进国际化人才和属地技术工人培养,既需要国内咨询机构和钢铁企业有效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和案例教学课程方案,又需要在属地企业内部成立培训讲堂,并设置配套培训教材。此外,还需要在国际会议、学术交流、展览等场合,多类型、多角度、多途径讲好中国钢铁故事,提升中国钢铁国际传播效能。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面临的外部风险与挑战接踵而至。对我国钢铁行业国际化发展而言,不断扩大我国钢铁行业国际化合作范围,是深入贯彻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冶金行业分会希望以此为契机,打造钢铁行业国际化服务交流平台,提供“一站式”国际化服务,为我国钢铁行业国际化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 | 苏步新 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冶金行业分会副秘书长
来源 | 中国冶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