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2025年院士增选名单公布,吕昭平、朱荣、杨斌、李红霞等当选两院院士
最新动态
2025年院士增选名单公布,吕昭平、朱荣、杨斌、李红霞等当选两院院士
2025-11-2117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网站、中国工程院网站分别发布公告,公布2025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202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其中,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

北京科技大学吕昭平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李红霞、昆明理工大学杨斌、北京科技大学朱荣等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红霞,女,汉族,196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中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河南省科协副主席。

李红霞于1987年获得天津大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得天津大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1993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做访问学者;1997年—1999年任日本岗山陶瓷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起在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工作;2001年—2007年任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院长;2007年—2012年任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2012年—2014年任中国中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材料事业部副总经理、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党委副书记。


杨斌,男,1965年5月出生,汉族,工学博士,真空冶金专家,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真空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987年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获学士学位,1990年、1998年分获昆明工学院(现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2007年赴莫斯科国立钢铁及合金学院访学。历任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副院长、科技处处长,2017年起担任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

杨斌长期从事有色金属真空冶金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攻关,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5项。创新研发的稀贵金属绿色提取技术在我国17个省份及美国、英国、日本、西班牙、奥地利等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巴西、马来西亚、越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产业化,累计形成年处理80万吨复杂有色金属合金的生产能力,近五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50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2014、2018)、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2009、2020),授权中外发明专利219件,出版《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等专著5部。


朱荣,1962年12月出生。北京科技大学碳中和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金属学会会士,兼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电冶金分会主任委员、特殊钢/废钢铁/冶金人工智能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师德先锋、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朱荣教授长期致力于绿色低碳钢铁冶金领域科研、教学及工程化研究,是我国电炉高效洁净冶炼及CO2在炼钢领域应用的主要开拓者,为我国钢铁低碳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校企合作项目10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3项排名第1),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省部级一等奖8项等。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内外专利100余件,出版专著9部,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8项。


吕昭平,1970年11月出生。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新金属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第五届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国际学术期刊Intermetallics主编。获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吕昭平教授长期致力于金属材料及物理冶金研究,在合金设计原理、强韧化机理、组织调控技术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作出了系统性创新性贡献。提出了“低错配强有序效应”强韧化金属材料的新思路,突破了金属材料高强度与高塑韧性难以兼顾的瓶颈,研发出多个合金体系的超高强韧金属材料,服务于航空航天、能源交通和国防等国家重大工程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成果入选2017 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及“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发表SCI论文330余篇,包括Nature和Science期刊论文4篇,SCI他引31500余次;授权国际、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

202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来源丨中国工程院 中国科学院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