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质强,则钢强
最新动态
质强,则钢强
2025-09-252

1978年,第一个全国“质量月”活动喊出了“生产优质品光荣、生产劣质品可耻”的响亮口号。2025年,走过40多个年头的全国“质量月”活动主题深化为“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质量强国建设”。这标志着我国的质量管理已从底线思维进化为战略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质量强国。《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更为这一宏伟目标擘画了清晰蓝图。如今,质量强国建设不仅是时代热词,还是全民共识。

中国钢铁工业已有这样的共识与行动:从支撑高铁飞驰的高强度钢轨,到守护核电安全的特种耐热钢,再到助航天梦圆的高端合金材料,每一个优质钢铁产品的背后,都是质量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更是中国钢铁工业实力的“硬名片”。

在中国宝武智能车间,成百上千个数据监测点实时追踪钢铁冶炼温度等关键指标;鞍钢将精益生产等先进管理方法与质量管理体系有机结合,形成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追求产品“零缺陷”;首钢把“用户的标准就是我们的标准”质量理念贯穿于生产全过程;河钢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制造,每个环节都做到精益求精……中国钢企将质量意识贯穿于钢铁生产全链条,从最开始精准把控原料质量,到生产时对冶炼细节的精心调控,再到成品出厂前性能检测的严苛标准,每一道工序都是钢企质量管控的“战场”。

面对新形势,无论是培育壮大民族企业和知名品牌,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还是推动我国钢铁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无不需要在提升质量上谋篇布局。中国钢铁工业果断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加速推动“钢铁制造”向“钢铁智造”转变,向“新”求质、以质取胜,加快培育钢铁新质生产力,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向“新”求质,要在生产端加快技术突围。在过去缺铁少钢的年代,百废待兴的建设需求让“上产量”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主要目标,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是当务之急。而进入产业变革纵深推进的新时代,随着制造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钢铁作为工业“筋骨”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对质量的极致追求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突破技术壁垒、抢占全球价值链高地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钢企应聚焦技术创新,善用智能化手段,精准提升高端产品质量稳定性与一致性;紧盯绿色低碳转型,加强低碳排放钢的全流程质量控制,守住环保与品质的底线;锚定国家战略需求,研发高品质钢铁产品,以高质量适配关键领域用钢需求。

向“新”求质,要形成齐抓共管提质量的合力。质量提升,不仅要在生产环节上严格把控,还要在管理层面上进行有效保障。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从来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政府有效监管、行业积极引导、企业科学管理共同作用的产物。

政府层面,既要强监管,加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又要强引导,建立高水平的标准体系,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行业层面,要积极搭建质量技术交流平台,破解共性难题;组织开展质量标杆评选、典型案例推广,以行业自律强化质量共识。企业自身更应将质量视为生命,摒弃质量是附加成本的错误观念,通过精细化管理将质量融入生产全流程。

向“新”求质,要持续聚焦需求变化、深耕高端市场。在市场化浪潮中,一些企业依赖低成本、低标准产品抢占市场份额,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然而,随着下游产业加快向高端化转型,钢铁需求正悄然发生着结构性变化,敏感的钢企迅速根据需求变化聚焦高端产品研发,涌现出中国宝武汽车板、鞍钢造船板、首钢电工钢、河钢家电用板、中信泰富特钢轴承钢等具有代表性的高端高质量产品。

这些企业通过加大科研投入,以质量为利刃,构建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这些企业不仅稳稳占据高端市场,还叩开了全球高端客户的大门。这种由市场驱动的质量竞争无疑将推动中国钢铁工业整体质量升级,激励全行业向“质量高地”攀登。

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钢铁行业质量管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距离质量强国建设目标仍有差距,部分企业质量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难以实现全流程质量精准管控,质量责任追溯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仍明显,我们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约瑟夫·朱兰说:“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成为和平占有市场最有效的武器,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中国钢铁工业应以质量升级为笔,书写产业转型的新篇章:以极致品质打破技术壁垒,让高品质钢铁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更应以行业质量标杆为灯,照亮中国制造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新征程。

质强,则钢强。我们相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中国钢铁产品带着“质量自信”走向世界!



来源丨中国冶金报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