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明确提出,到2026年,制修订100项以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通过以高质量智能制造标准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如何读懂2024版《指南》,其背后呈现出哪些新特点,总体组邀请了多位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咨询组专家进行解读。
统筹协调,标准引领
标杆培育,分类领导
《指南》提出,要聚焦钢铁行业特定场景和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中,充分考虑了钢铁行业流程型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过程复杂等特点,要进一步强化钢铁行业智能装备(如智能感知与控制装备)、工业软件(如生产制造软件)、智能工厂(如云边协同优化调度)、智能赋能技术(如钢铁行业垂直大模型)等制造核心要素,并给出了具体的标准研制方向。为此,钢铁行业将通过构建钢铁行业工业软件标准体系、深入挖掘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应用典型案例、培育一批标准实践行业标杆等,充分发挥标杆龙头示范企业“链主型”“头雁型”引领作用,对钢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分类施策,扎实稳健推进全行业智能制造实施和迭代升级。
生态共建,综合施策
《指南》着重于布局新兴技术应用,提出了一系列智能制造的新模式标准,包括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产销一体化运营等,旨在为钢铁行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创新路径和方法。为了内部深化这一变革,要不断普及智能制造的政策和标准,激发全行业的智能化创新氛围。同时,通过定期组织智能制造标准化论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等,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标准合作,共同推动钢铁行业智能制造生态系统的构建。